第16节(2/2)
大将军的读书郎第16节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虚受堂是整个衙门里面,建筑最少的单元,但是虚受堂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。那就是虚受堂房间门前有一副对联。
对联的内容是: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。
温润知道,在这个县衙的中轴线上,他基本上走到底了。
在右侧,主要建筑有:牢房、厨院、知县后宅和后花园。
听张大爷提过,在牢房之北就是厨院,厨院二字就透漏出了一丝玄机。
没错!
这个厨院,又是一座四合院,因为足够大,做的活儿也多,所以是厨院,而不是厨房。
在厨院这里,建筑分为厨房和伙房。
厨房就是做饭的地方,伙房就是摆放柴火的地方。
因为古代是烧柴火做饭的,所以厨房和伙房是建在一起的,而且厨房锅的烧火处就在伙房里。
在厨房和伙房的对面,是两座对立而立的饭堂,因为所在方位的原因,被命名为东饭堂和西饭堂。
温润的前身,中了秀才之后,曾经在县衙里用过饭。
东饭堂是知县和家人以及师爷吃饭的地方,西饭堂是其他人吃饭的地方。在古代,饮食座位上是以东为尊的,所以东饭堂是给大家吃饭用的,西饭堂则是给下人们用饭的地方。
走过厨院,出来就是知县宅群房。知县宅亦是一座四合院构造,主要居住着知县和妻子、子女等人,这一部分分为东西厢房。
从知县宅出来,据说就是衙门里面的后花园。
温润越走越觉得不太对,按道理来讲,衙门也不是什么事儿都管的,例如在衙门口,就有申明亭。
咋回事呀?
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创建的读法、明理、彰善抑恶、剖决争讼小事、辅弼刑治之所。
设申明亭处,也必设旌善亭,亭上书写善人善事、恶人恶事,以示惩劝。
城乡各坊里厢,都例置二亭。
县治之有图者,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。
申明亭,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掌其事,曰老人,里长襄助。
起初,老人世袭,不轮充。
老人之职,酷似秦汉乡官中的三老,掌教化。他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《大诰》、《大明律》、《教民榜》,使全里人户知法畏法,不敢犯法。
可能同时还宣讲“孝顺父母,尊敬长上,和睦乡里,教训子弟,各安生理,毋作非为”等《圣谕》六事。并讲说《宣谕》。
明朝祖制,每月朔旦文书房请旨传《宣谕》一道,教谕百姓于各月应做的事,由顺天府发出,以达于天下。
如六月百姓应缴夏税,《宣谕》即提醒众人须“各守本分,纳粮当差”。
除执掌教化外,老人还剖断里中人户争讼之事。
照明太祖制度的《教民榜》,“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,不许辄便告官,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”。
不经由里老理断的,不问虚实,先将告状人杖断六十,仍然发回里老去评理。因为老人的任务是行教化,理词讼,宣讲皇上的圣旨或谕旨,所以地方上的官员、坊里的百姓,都隆礼以待,尊为“方巾御史”。
旌善亭就简单多了,只负责粘贴榜文,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、贞女节妇之事,从而达到教化乡民之目的。
本朝虽然不是大明,也不是大清,但是本朝沿用明朝的制度,依然在各地各乡设立“申明亭”,由本乡人推举公直老人并报官备案,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,在申明亭调解。
调解不能和息的,再向官府起诉。
因为他们已经路过了大门口,温润觉得肯定不是小事儿,要是小事儿的话,他们就会在申明亭那里解决了,一般情况下,百姓们是不会进衙门里去的,他现在不止进来了,还一路同行无阻,进到了三进还往后。
甚至见到了女眷,县令夫人。
虽然带了好几个丫鬟婆子,那也有点于理不合。
还有半路上出来的毛师爷,那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,硬生生的打断了县令夫人的话,不等县令夫人说清楚来意,他就被毛师爷带走了。
还一路直奔后宅……后宅?
后宅啊!
古代的男女大防不是说着玩的,一般的大户人家的女子,轻易不可能出自家的后宅。
正所谓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”。
那里是私人领地,一般能直接去后宅相见的,那关系是相当的好,不说是世交,也得是通家之好才行。
结果没等进去后宅大门,来了个十岁左右的小厮:“老爷跟大人都在前面的虚受堂等候。”
“刚才没看到啊?”毛师爷皱眉。
“刚过去,舅老爷也过去了。”小厮小声的道:“这里毕竟是后宅,夫人还在呢。”
毛师爷又深深的叹了口气:“走吧,温秀才,咱们还得走回去。”
“好。”温润淡定的跟着毛师爷走,他不多问,也不多说,甚至是一句话都不说。
毛师爷呢,没想到温润是这么一个性格,他想着,跟温润聊一聊。